高山原野
  • 圖01
  • 圖02
  • 圖03
  • 圖04
  • 圖04
  • 圖04

文:盧履彥

高山及原野自然景觀包羅萬象,向來為藝術家著手戶外藝術學習之旅時主要捕捉對象。雖然十五至十八世紀間,自然風景在繪畫中僅是從屬角色,多半用以烘托、強化歷史繪畫中主題,但同時亦為強化畫中主題張力不可或缺的部份。而藉由親身旅行,接近、觀察自然並累積對不同物象視覺經驗的方式,亦可激發畫家想像及創造力,如此也是如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在其《畫論》筆記(Della pittura)中不時倡導藝術家應離開畫室到戶外旅行、親近自然之因。不過畫家在旅途中對高山、原野等景象的描繪,並不只侷限於外型實景的形似,藉由畫中自然風景的表達,也展現出畫家面對自然的視覺觀點及內在思維,此亦為鑒賞畫家旅行中創作作品時不可忽略的面向。

西方藝術家於旅行中對高山實景的捕捉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如維茲(Konrad Witz,c.1400-46)或杜勒(Albrecht Dürer,1472-1528)等人對阿爾卑斯山景的描繪。而此刻所有藝術家中,對高山風景最為著迷者莫過於來自安特衛普(Antwerp)的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c. 1525/30-69)。如同當時眾多北方藝術家一般,布勒哲爾1552至1554年間著手的義大利之旅雖亦以學習羅馬古典藝術為目的,但實際上畫家這趟旅行經驗中留存的素描作品內容泰半為1554年北返時,途經阿爾卑斯山區,親身經歷之險峻、壯麗高山印象。

此種對高山描繪之專注,也反映出中世紀以來歐洲民眾對自然高山態度的轉變(尤其是阿爾卑斯山區)。自羅馬帝國以降,高山因其險峻地形、群山無盡連綿的廣度、急速轉變之氣候,甚至藏匿其中之盜匪,向來被視為惡魔居住之黑暗國度,即使至文藝復興中期約一千五百年的時間內,西方社會對高山的認識、探測等知識仍無太多進展,多數民眾對如阿爾卑斯等浩大山群的印象尚維持在恐懼、神秘與不願接觸的思維中。如此對高山敬畏、進而懼怕的態度直到十四世紀中葉隨著佩托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74)、凱爾提斯(Conrad Celtis,1459-1508)等文藝復興人文學者重新對自然以科學性觀察及對人與自然間關係探討之重視,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才重回古典時期視為美好地點(locus amoenus)之傳統,並以更為理性、主動的態度探索。諸如佩托拉克於1336年攀爬望圖山(Mont Ventoux)後留下對高山美景之讚頌,並為歷史學者公認為西方文化史中,人類主動徘徊自然山林間最早紀錄。而這種對自然與阿爾卑斯山再思考之趨勢,更在瑞士神學家希姆樂(Josias Simler,1530-76)1570年於蘇黎世出版的《評論阿爾卑斯山》(De alpibus commentarius)一書中到達巔峰,其中除收錄古典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阿爾卑斯山之論述,更包含群山中各地歷史、地理、動植物景觀等地誌學般詳細記載。此般回歸、詳細觀察高山自然,並對其磅礡氣勢感動的思維轉變,也著實反映在布勒哲爾的高山景緻素描中。

除高山遠眺浩瀚之景外,原野景色亦為藝術家旅途中主要學習對象。西方繪畫藝術中對原野景緻的描繪源流甚早,西元前四至二世紀希臘化時期龐貝城(Pompeij)壁畫中即可發現相關景緻呈現。但原野景象的描繪不單是自然之重現,更反應西方對阿卡迪亞般(Arcadian)自然樂土、人間天堂的理想。

阿卡迪亞原指希臘中部荒蕪、僅能從放牧活動的丘陵地帶及希臘神話中,牧羊神潘恩(Pan)的統治國度。不過在詩人維吉爾(Vergil,c. 70-19 BC)及薩納查若(Jacopo Sannazaro,1458-1530)等人對阿卡迪亞愜意放牧生活意涵的詮釋轉化,並以義大利實際自然景色描繪此一原野樂土景觀下,形塑為一個充滿田野生活及詩意、歡樂的國度及一個可超越特定時空、而實際生活中又可親身經歷的人間樂土概念。尤其羅馬平原(Roman Campagna)週遭低矮樹叢、丘陵綿延的原野景緻更成為當時眾多旅居羅馬的外地藝術家捕捉阿卡迪亞般原野樂土意象之典範,本次所展出艾爾斯海姆(Adam Elsheimer,1578-1610)及克勞德(Claude Lorrain,1600-82)等人原野素描作品即充分展現藝術家追尋阿卡迪亞樂土的渴望。除以羅馬平原景色作為建構人間樂土的模式外,畫家克勞德及貝爾肯(Nicolaes Pietersz. Berchem,1620-84)等則是以描繪居住在阿卡迪亞般原野中的人們愜意生活、牧人與自然萬物合諧共存之景象為目標。阿卡迪亞觀念在此更昇華為一種超越現世的心靈抽象概念,作品呈現的是畫家個人夢想中的樂土生活寫照。而畫家旅行中所描繪的阿卡迪亞原野風景是否全為親身經歷的真實自然環境反映,似乎就不再是重要課題。

在十九世紀實景戶外繪畫(en plein air)觀念尚未盛行前,十六及十七世紀藝術家於旅行中所進行之自然描繪,絕大部分僅係作為個人對自然的藝術掌握技能練習或經驗累積,作為日後正式油畫作品中自然景緻組成之參酌基礎。盡管如此,自文藝復興乃至十九世紀前半葉,藝術家進行旅行中之觀察、學習經驗雖未必真實完整反映在其作品中,但藉由這些遺留之原野自然及高山印象,不只能反應、重建藝術家個人視覺自然觀感及藝術學習歷程外,亦可由其閱讀出藝術家面對自然的想像、精神思維及當時人文思想對自然之理解。

回到頁首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