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題報導 編校小組 本校教育系副教授梁恆正博士,自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一日起接任本館第九任館長。新舊任館長交接典禮於八月四日在本校第一會議室舉行,由簡校長茂發親自監交,本校各級長官及同仁均到場觀禮祝賀。 梁博士為本校教育研究所碩士,英國雷汀大學教育學院博士課程研究,美國伊利諾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歷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本校進修部副主任、主任,本校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執行秘書,本校進修推廣部主任,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副教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兼任副教授,本校教育系副教授等職。 梁博士為教育政策、課程設計、及教學電腦網路資源之專家,長期擔任教育行政工作,熟悉電腦網路與資訊服務系統,擅長協調統整與人才運用,對於推展圖書館服務有宏觀且獨到之見解,將致力於提昇圖書館各項服務水平,使本館躋身於一流之大學圖書館。
郭美蘭 畢業典禮上歡送一批批急待展翅翱翔的畢業生,迎新會上迎接一張張新鮮的臉孔。今(八十八)年暑假,圖書館也走著相同的步調,八月四日,新舊任館長在簡校長親自監交下,於校本部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完成交接。林館長勝義任期屆滿,劃下完美的句點,學經驗豐富的行政長才--梁博士恆正受命接任館長,將帶領圖書館走向更進步的未來。 「走過必留下痕跡、住過必留下鄰居」,是戲謔,也是事實。職責所在,謹此為文,記錄林館長勝義任內種種建樹,為本館增添一頁歷史,並對林館長表達謝意與敬意。林館長卸下館長職務後,仍舊回到社教系專任教授,繼續教學與寫作。以下謹以教授稱呼。 林教授勝義擔任師大圖書館館長,自八十四年八月至八十八年八月止計四年。對圖書館的經營理念為穩定中求發展,四年來穩健地操舟掌舵,使圖書館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在圖書館內部人事領導方面,注重行政效率,要求館員工作化繁為簡;重視團隊精神,凝聚向心力,學校中的各項團體表現,圖書館在在令人刮目相看。在館務推動方面,對讀者服務、自動化作業,皆有長足的進步。尤其讀者服務是林教授特別重視的,認為圖書館的一切措施皆為讀者服務而努力,館員的主要任務為協助讀者自我學習,並使讀者樂於終身學習。 圖書館工作繁雜,點點滴滴都需要心力灌注,在林教授穩健的擘劃與果斷的行事風格領導下,四年當中可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各項業務蒸蒸日上。為使圖書流通更順暢,提升服務與管理品質,著手修正圖書館借書規則等規章、開放線上預約與電子郵件遞送流通通知等措施,並增購自助借書系統,增加圖書借閱便利性、舒緩借閱排隊等候情形。完整的書目資料庫是圖書館服務的基礎,林教授體認此重要性,積極推動完成全校圖書目錄資料的回溯建檔;進一步,規劃系所圖書流通作業連線,以統合全校圖書流通業務,完成自動化作業。 讀者是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滿足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的任務。林教授常說他是以讀者的觀點來經營圖書館,所以在任內積極發展圖書館導覽系統,導引讀者有效地運用館藏資源、辦理各項講習及推廣活動,增進讀者利用圖書館知能。為提供良好的資訊蒐尋管道,建立各項資訊檢索系統,增置光碟與線上資料庫,滿足讀者不同的資訊需求;推展館際合作服務,促進館際間資源交流。 科技的衝擊,改變圖書館的服務形態,圖書館自動化是圖書館管理的靈魂,林教授於接任館長之後即積極致力自動化系統軟硬體升級,改善電腦與網路設備,推動各組業務自動化,以最簡人力做最有效率的行政。四年努力,卓然有成,圖書館在資訊洪流中仍是讀者心目中的好夥伴。 圖書館在歷任館長的努力經營下,方有今天的局面。值此金風送爽又很感性的時節,送走林館長,迎來梁館長,感謝與感念林館長勝義,同時衷心期待梁館長與全館同仁為師大圖書館的未來共同努力、再努力!(本文作者為臺灣師大圖書館秘書)
俞小明 「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談到華文書目資料庫的整合,似亦可套用此句話。近年來,基於華文資料之需求日增,不僅在兩岸三地,海內外各地之華文圖書館均已積極地利用各種方式建立了一套機讀格式之書目資料庫,但其中因字碼不同,標準不一等因素,以致造成書目資料交換及共享之不易。國家圖書館本於合作的理念,籌辦了為期三天的「華文書目資料庫合作發展研討會」,期能為未來合作奠立基礎。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一日筆者和編審陳淑燕小姐,一起赴國家圖書館參加了此次盛會。 此次研討會,計有兩岸四地(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及海外的圖書館、資訊從業同道及學者專家約兩百餘位參與,發表論文三十三篇(參考附件)。其主題可分為四大方面:(一)華文書目資料庫的建置;(二)華文書目資料庫的整合與發展;(三)華文書目資料庫的國際合作;(四)建構書目資料庫相關資訊技術及標準。會中首先由陳劉欽智以貴賓身份致詞,她談到資訊及數位化圖書館的現況及未來發展,及其對於書目資料庫的影響。接著是王振鵠教授專題演講--「海峽兩岸圖書界交流之回顧與展望」,談到自1990年台灣圖書館界首次赴大陸參訪至今,十年來,兩岸圖書館界之平行交流多,惜交集少;建議應落實交流,成立合作組織或書目中心,並針對善本古籍編製機讀式聯合書目等,最後他呼籲海峽兩岸,不分主從,攜手為建立完整的華文書目資料庫而努力。 接著進入研討會主題,首先發表有關「華文書目資料庫的區域合作」的論文,由陳豫(美國)、王行仁(美國OCLC)、賈璐(大陸)、簡麗冰(香港)、陳菊芳(新加坡)分別論述建立國際華文書目資料庫的策略、OCLC中日韓文自動化、中國大陸書目數據庫的建設、香港大學圖書館建置華文書目資料庫之經驗等各該地區華文書目資料庫區域合作的現況及未來展望。其中陳豫談到華文資料在美國OCLC及RLIN書目資料庫內,不及百分之二,份量少, 所受到的重視,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持,都不足以成立強勢的國際華文書目資料庫。同時他並建議利用新電腦功能,來解決諸如:羅馬拼音缺少華文的問題、將古籍書名頁製成圖片(國家圖書館已在進行中)、華文檢索及輸入法改進為中文手寫識別系統、Unicode及Metadata的發展與應用等,並衷心贊成由國家圖書館來協調建立國際華文書目資料庫。王行仁則提出了目前所面臨的三項挑戰,即中日韓文權威檔的問題、中日韓文馬克(MARC)格式的問題、及中日韓文內碼的問題,急需大家的智慧來解決。賈璐則希望加強全球華人圖書館界的信息交流,將遠程的書目信息系統移植在本地服務器上,即鏡像數據庫,以加速檢索及利用。簡麗冰則談香港大學圖書館及暨南大學圖書館合作籌劃之「華僑華人文獻信息中心」的經驗及因難,並希望大家能提供有關各地華僑華人在所定居國家之貢獻等資料或文獻,使該資料庫更為充實完備。陳菊芳則建議成立一個區域性的 ”華文資料庫工作委員會”,分配工作及合作項目,交換各種華文書目資料,加速解決國際間合作的技術及標準上的問題。下午的場次進入另一主題,「華文書目資料庫的整合與發展」,由汪東波(大陸)、李國慶(美國)、戴龍基(大陸)、林淑芬、李莉茜、劉錦龍、張貿翔、張東淼、楊美華、吳開華(大陸)等,分別分享了OhioLINK、CALIS、NBINet、ISBN中心資料庫等各系統之建置經驗並探討整合共享的可行性。其中汪東波認為當前可合作開發的中文書目數據資源,首推中文古籍善本書書目數據庫與古代人名規範(權威)數據庫等項目。李國慶則談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參與OhioLINK及CIC(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的VEL(Virtual Electronic Library)的館際互借共享,然就華文資源而言,共享尚不充分,且系統只能以英文及韋氏拼音的形式顯示,該館今年己購入INNOPAC系統的CJK組件,期加上華文字體,以增進中文書目資料檢索的正確性。戴龍基詳陳「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信息共享體系(China Academic Libraries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CALIS)」的使命、目標、任務、管理體系、建設內容及系統功能,並期提高落後地區圖書館自動化水平、推動中國教育和科技的發展、成為兩岸四地乃至全世界華文書目資源共享網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林淑芬則詳細地將NBINet在資料庫系統管理上所遇到的問題及因應對策一一列出,並認為隨著資料庫的不斷成長,該中心「書目記錄品質控制小組」的功能也更形重要 。劉錦龍則建議設立網站,先以論壇方式交流,再以其他的實驗性計畫落實執行,使合作機制逐步成形。同時提到,”1999年全球華文網路內容使用人口約900萬人,預計2000年將突破1,200萬人,但華文占全球Internet資訊內容比重在5%以下,其中台灣的華文網路內容占70-80%”,此一懸殊比例實待大家共同的努力,以合作發展出具有中華文化內涵的網路資訊內容。楊美華以使用者角度,希望經由智慧檢索工具的開發,如Metadata的應用,建置一能跨時空、穿透各種資料類型的知識資源的華文書目資料庫,使讀者能一次不費力地、詳實地查獲所需。第二天上午的議程,以「華文書目資料庫的建置與開發」為主題,由鄭傳紅(大陸)、吳榮子(荷蘭)、徐引篪(大陸)、王國強(澳門)等,分別報告上海圖書館、荷蘭萊頓大學漢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及澳門大學圖書館的系統建置;周敏民(香港)、吳燕美(美國)、冼麗環(香港)、盧國邦(美國)等,則探討引文索引數據庫、華文報刊索引資料庫、中文圖書目次表等另類資料庫及馬克標準的發展。鄭傳紅先比較CMARC及CNMARC之異同及轉換,再簡介上海圖書館的資源,最後以「展望未來我們必須超越自己的圖書館,合作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需」作為論文結語。吳榮子介紹PICA(Project voor geIntegreerde Catalogues Automotisering的簡稱,即The National Center for Library Automation and Online Services)為萊頓大學所發展的ChineBase,將該校漢學研究院圖書館中文書目資料建檔。冼麗環等提出的中文圖書目次表,利用加強的欄位505內容註或增加欄位856將目次表掃瞄來顯示篇章內容,以增加深一層的檢索點、發揮館藏功能、提供讀者更多資訊。接著則是第一次綜合討論,主持人黃鴻珠及引言人曾濟群、羅鍾皖、賴鼎銘、宋建成、簡麗冰等,則分別綜論有關合作與發展的論文重點並作闡述。 下午的議程主題為「華文書目資料庫相關資訊技術及標準」,由胡歐蘭、陳和琴、宋玉、張文熙、陳昭珍等,就資料庫相關資訊技術方面提出論文。其中胡歐蘭詳陳機讀編目格式(MARC)的發展、其在網路環境中之角色、其與HTML和全文檔之結合等,並述及CANMARC、UKMARC、USMARC正進行之 ”機讀編目一致性” (MARC Harmonization)計畫方案,並於1999年出版MARC 21 Format for Bibliographic Data (http://lcweb.loc.gov/marc/marc21_anm.html)。宋玉則直陳在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旋風下,Unicode將取代CCCII和Big5,成為下一階段中文字碼的最佳選擇。陳昭珍則展示其利用目前廣為國際採納的Metadata--Dublin Core十五個元素來描述古文書的研究實例成果。第三天的議程則接續討論華文書目資料庫相關的標準,由劉湘生、高秋芳、顧力仁、馬泰來、吳明德等,針對分類表與主題詞表、主題索引檢索、古籍分類、古籍權威檔及中文名稱權威檔等資料庫標準方面提出論文。其中劉湘生建議世界華文書目數據庫中的分類表和主題詞表,依《多元一體化詞表》建制系統規範的合作構想 。高秋芳則建議建立華文術語對照表及開發共通性檢索介面。顧力仁強調古籍係網路上反映文化的重要資源。馬泰來認為華文古籍權威檔之建立,需龐大人力資源,提議先組織專家(包括圖書館界人士及古籍學者)集思廣益,制定規範準則,再分工合作建檔。吳明德和鄭恆雄則談到台大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在中文名稱權威檔的合作計畫上的經驗及所面臨的問題。接著進入第二次綜合討論,主持人鄭恆雄及引言人鄭鈴慧、冼麗環,分別綜論技術及標準方面發表的論文重點,與會人員則擁躍提出其建言或問題請益。閉幕式由莊芳榮館長主持,並邀請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張鼎鍾女士致詞,張理事長除祝賀大會圓滿閉幕外,更積極建議推選兩岸四地及新加坡數位與會專家及相關單位組成工作小組,探討知識體系上及技術上的問題,定期召開會議,以作為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此一機制相信可彌補以往 ”交流多、交集少”之缺憾。一與會人員提出長榮張榮發先生的一句話期勉大會--「如果有誠心, 我們就只有目標,沒有困難」。而王振鵠教授在開幕時之期許--「海峽兩岸,不分主從,攜手為建立完整的華文書目資料庫而努力」,則為本次會議立下了一個努力的目標。在邁向公元二千年的重要時刻,期約一個華文圖書館界合作的豐碩成果,屆時歡喜收成的將會是全球華文資料的使用者。(本文作者為臺灣師大圖書館編目組組長)附件 華文書目資料合作發展研討會論文一覽 (依發表序排列)
參考資料 華文書目資料庫合作發展研討會會議手冊(民88:國家圖書館)。 華文書目資料庫合作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民88:國家圖書館)。
——第十一屆「新興資訊科技國際會議」與會紀 張海燕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的提高了生產製造的效能,帶動了都市的發展和商業的興盛,人類的生活亦起了劃時代的改變。二十世紀中葉電腦的發明,促成了知識爆炸,對人類文明產生的劇烈影響,遠超過工業革命。本世紀末,電腦科技與通訊科技的結合,更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而被稱作「資訊革命」。互動式多媒體資訊科技,使得許多活動可以不限時、地,在彈指間,隨心所欲。 台灣近三十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對於資訊科技的推動,不遺餘力。教育部、國家圖書館、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中國圖書館學會與美國全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委員會 (U.S. National Commission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美國麻州波士頓西蒙斯學院 (Simmons College) 於今 (88) 年8月18 至 20 日,共同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了一場大型國際研討會─「第十一屆新興資訊科技會議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來自二十餘國的五十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資訊基礎建設的經驗、數位圖書館發展的心得,並探討圖書館如何應用新興資訊科技,提供讀者整合性的資訊服務。 筆者奉派參與盛會,親聆各國專家的論述,內容豐富多元,新穎精彩。可惜,每位主講人限時十五到三十分鐘,只能就個人研究的精華,或工作的經驗,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陳述,未能深入闡釋奧妙。因篇幅所限,筆者無法詳錄內容,僅列陳各場演講的主講人、講題,並歸納結論,以享同仁。 專題演講:
主題會議:
為期兩天半的會議,共有五場專題演講與十二場會議,每場會議各有三到
--「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系統」系統簡介 葉淑慧 國科會科資中心委託交通大學圖書館,以「臺灣地區醫學圖書館期刊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系統」為基礎,開發「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系統」,並成立「全國館際合作服務中心」,以增進並提昇系統之使用對象及功能,藉由網路上之傳輸,加速館際合作之處理時效,促進全國圖書館間之資源共享。 本系統自88年7月5日起,開放32個圖書館上線測試使用,88年9月底正式上線。目前全國共有100餘個加入「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的圖書館,直接透過此系統受理館際合作之申請。現階段,系統提供全國西文期刊及大陸期刊的聯合目錄供檢索,未來將加入中文期刊的聯合目錄。它提供了利用館際合作服務之便利途徑,只要能上網的地方,便可申請館際合作。 茲將本系統之特點分述如下:
過去,國內館際複印申請與文件傳遞以傳統之郵遞方式為主。據統計, 使用者從提出申請至收到影印原件所費時間,快者約四天,慢者需一星期 左右(註1)。然而,現在藉由網路上的傳輸,包括:館合案件申請、收件、 取件等相關連繫,甚至文獻傳遞都可在彈指間完成。不但節省郵資,更縮 短文件往返所耗費之時間,這正是研發本系統之重要目標。 此外,讀者亦可享受到各種便利:
(註 1) 黃世雄,Internet對我國應用國際文件傳輸(Document Delivery)服務 之影響 (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84),頁60。 (註 2) 張慧銖,「臺灣地區醫學圖書館期刊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系統簡介」,中 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第61期(1998),頁3-14。
辦理中國圖書館學會八十八年「圖書館視聽資料管理專題研習班」後記 張秀琴 中國圖書館學會為增進圖書館及資訊服務單位從業人員圖書館經營管理之相關專業知能,每年暑假均委託若干圖書館辦理各類專題研習班。本館去年承辦「圖書館視聽資料管理專題研習班」,頗獲好評,今年繼續接受委託,自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為期五天。 本次研習班報名情形異常踴躍,最後計錄取九十名,實際報到人數為八十一名,較去年增加近二十名。學員來自全省各地圖書館及資料單位,依錄取資料所做學員資料分析詳如所附。 研習班假本館地下室國際會議廳舉行,此會議廳座位寬敞,設備完善,其外並有一交誼廳可供學員用餐、休息、聯誼,誠為辦理研習之理想場所。學員在此一優良的環境下,聆聽視聽領域專家學者精闢的講解與說明,分享彼此在工作上的經驗、心得、挫折與成果,均有滿載而歸,不虛此行之感。 此次研習班之課程,參考去年學員意見,並衡酌現今視聽媒體之發展趨勢,做了若干更動,課程表及講座名冊詳附如下:
中國圖書館學會八十八年「圖書館視聽資料管理專題研習班」課程表
中國圖書館學會八十八年「圖書館視聽資料管理專題研習班」講座名冊
![]() 方寸之心收納無窮資訊世界 ---參加「視聽資料管理研習班」心得 吳英仁
由本館及本校社教系承辦的中國圖書館學會八十八年圖書館視聽資料管理專題研習班,七月十九日至廿三日在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有來自全台各地八十多位的圖書資訊事業從業人員齊聚一堂共同參與研討,對於非圖資科系畢業、喜好利用視聽媒體感受影音震撼力的我而言,這次研討會是汲取相關專業知識、認識先進和同好的機會,而視聽資料呈現的多樣化與跨媒介的特性,提供閱聽人多重感官上的享受,與我所學的大眾傳播特質相近,這個就近充電的好機會豈可錯過?因此以工作人員兼旁聽者的身份參加,收獲良多。 七月十九日上午在班主任本館前館長林勝義教授致歡迎詞之後,展開一連五天共九場的講座,邀請到傳播界名嘴趙寧先生、本校陳昭珍老師、朱則剛老師、吳琉璃老師、吳美美老師、中正大學王俊程老師、空大圖書館黃信捷編審、中興大學蕭雄淋副教授等擔任主講人,講座主題涵蓋視聽室硬體的規劃設計維護與軟體的應用服務、視聽資料的處理與著作權問題、視聽多媒體的發展等等,除了講座之外也安排參觀本館及台大圖書館作實地瞭解。 參加這場研討會令我更體認到科技的進展己使得非書資料在現代圖書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視聽媒介形式的日新月異、內容的生動多樣,也增加圖書館的魅力以吸引更多讀者前來利用,深覺一位進步的圖書資訊專業從業人員必須隨時吸收新知,掌握媒介發展趨勢,引進新傳播科技與新思潮供閱聽大眾利用,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因此不斷策勵自己努力學習新事物,接受新思潮。黃信捷老師在講座中談到:「圖書館館員應有不懼怕使用新科技媒體的心態,學會利用和維護管理媒體資源,另一方面,也不要怕視聽器材開放給讀者使用容易損壞而將其朿之高閣,反而形成資源的浪費。館員應充分了解媒體的特性,配合推廣活動,把媒體中的資訊提供給讀者作最有效的利用,也就是『善用新科技而不盲於新科技』,搜集新媒體而能真正提供教學與學習之用。」 除了引進新媒體推介給讀者使用之外,研習會中給我最深的感觸是有多位老師談到盼各圖書館能保存舊媒體為人類傳播科技的演進留下見證,珍藏前人的智慧結晶;相信日益被輕忽的舊媒介,未來也會如同善本書般的珍貴;這不禁令我回想起在廣播電台服務的經歷,電台在全面更新設備提高播音品質的要求之下,先進的雷射唱機取代了傳統的唱機,資料室也因空間的不足撤除數十年來珍藏的舊式塑膠唱片。看到成堆的中外音樂唱片被棄置在角落當舊貨處理,不禁令人感到惋惜,這些美妙的樂音也將不在今日追逐流行與利潤的廣播頻道中被傳唱,只有偶爾在復古風的茶館中發現舊式唱片的封套,被當作古董點綴在牆上;但仍有少數的節目主持人,在電台找尋碩果僅存的舊式唱機,播放自己珍藏的老唱片與聽眾分享,據他們說舊式唱片播出的聲音較逼真。我相信再老舊的媒介仍有其存在的價值,還是有人會去使用,就像通訊科技進步的今日,古老的摩斯密碼仍有人在利用,畢竟舊媒體的某些特性與內涵並非新媒體所能取代的,因此感到身為圖書館員也應善盡典藏文物之責。我曾協助策劃北市圖老文物特展,將現已不用的巡迴圖書箱搬出來,配合圖書巡迴車與巡迴站的老照片呈現昔日偏遠地區民眾求知若渴的盛況,古老的巡迴書箱何嘗不也是一種傳播工具,為人類智慧傳遞過程的演進留下見證。 研習會中黃信捷老師引用工研院資訊服務中心圖書視聽館內一段發人深省的題字與學員們共勉:「人類文明如巨輪般駛過大地,留下一道道傲視蒼穹的美麗軌跡;曾經有人盡一生之力遠航,方可窺知這片浩瀚之海的一二;曾經有人登上極高的山巔,才能尋獲少許彌足珍貴的文明結晶;此刻人類悠遊古今的夢已然成真,隻手即可掌握所有知識資產;此地雖一方寸,卻如人類的心,一處收納無窮無盡的資訊世界。」這應該是視聽服務的最佳寫照。(本文作者為臺灣師大圖書館期刊組辦事員)
參加「電子圖書館與資訊檢索專題研習班」心得報告 陳桂汾 前言 八十八年度「電子圖書館與資訊檢索專題研習班」由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國圖書館學會主辦,於七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假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為期五天共計開授十四個講題,分別為:電子圖書館綜論、電子圖書館資料之數位化、電子圖書館資料之儲存與管理 、 電子圖書館資料之組織與整理、都柏林核心集與機讀格式之對應、資料描述架構(RDF)與XML之簡介、電子圖書館與多國語言資訊檢索、電子圖書館之跨語言檢索、電子圖書館之語音檢索、電子圖書館-飛資得策略、電子圖書館-IBM策略、電子圖書館使用者行為、網際網路、電子圖書館與社會 、綜合座談與結業式。 為期五天的研習內容豐富,從電子圖書館的基本觀念,電子圖書館資料數位化的標準、建構時的各項技術實務,尤其是吳政叡教授對複雜的MARC格式作出與Dublin Core的對照表,解決日後使用的困惑,陳昭珍教授以正在進行的「地方文獻數位化」計畫做實際的解說,使學員們對電子圖書館能獲基本的概念。以下筆者僅將研討論會重要內容摘錄,希望能引發同仁的興趣並共同研讀切磋。
一、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簡稱DC)是1995年3月由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和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NCSA)聯合贊助的研討會,來自圖書館、電腦和網路方面五十二位學者、 專家共同製定完成的一套網路資源的描述格式。 當初DC設計之目的為:
其規範描述網路資源時,為了平衡各種詮釋資料之間的功能性、簡明性、延伸性與互通性,最低須具備之15個項目,分別是: 1.Type 資源類型 例如:是否為原件、集成體、及其表現形式。 2.Format 資料格式 描述存取、呈現、或操作時可能使用的軟硬體工具。 3.Title 題名 4.Description 簡述 資料的描述,如摘要或視覺資源之內容特徵。 5.Subject 主題 該資料內容中相關的人、事、地、物。 6.Creator 創作者 7.Contributor 其它貢獻者,例如:編輯、翻譯或贊助者。
9.Date 創作年或出版年 10.Identifier 識別資料 可識別該作品的號碼或文字。 11.Source 來源 12.Relation 與其他作品的關係 13.Language 作品內容的語言 14.Coverage 作品涵蓋的時間或空間的範圍 15.Rights 權限範圍 智慧財產權或使用權限之敘述。 這15個項目都是可選擇、可重覆及可延伸的,其主要目的在幫助使用者查檢網路資源,而不是在詳細描述該資源。 柏林核心集應用現況 Dublin Core推出後,很多單位紛紛提出應用的計畫;例如亞歷山大電子圖書館採用DC在其地理資料的處理、美國研究圖書館聯盟對DC發展出一份指南,廣泛的使用DC來描述資訊資源、在國內地方文獻數位化的雛型系統中,採用漢珍公司的TTS系統來處理Dublin Core。 然而,本研習會主講者說明都柏林核心集旨在幫助跨學科領域及跨資料庫的資源查檢,而不可能如MARC或CIMI那樣詳細地描述資源,因此他們主張利用mapping的方式,讓都柏林核心集成為各種專用性詮釋資料之間的溝通管道。透過DC的15個項目做為大家共通的檢索點,指引使用者到原始資料庫去獲得更詳細的描述資料或甚至是電子資源本身。 二、電子圖書館的內涵 電子圖書館(Electronic Library)一詞起源於1975年,一般常見的有所謂「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等都被認定其為同義,對於電子圖書館的定義,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但今天在網際網路上許多冠以「電子圖書館」的網站,其實只能認定為網路資源的聚集點;電子圖書館應該是實體圖書館的延伸,在多媒體、分散式以及協力的網路環境中,提供以使用者為導向的資源儲存、搜尋、處理與檢索的功能。 傳統的圖書館是以科學方法,採訪、整理、保存各種印刷與非印刷的資料,以供讀者利用的機構;電子圖書館在本質仍應根植在傳統圖書館之上,唯其蒐集、組織、保存、傳播與利用的方法是利用電腦透過網際網路;蒐錄資訊包括電子化及數位化館藏、聲音、影像、圖形、動畫等多媒體資料。 電子圖書館具有提供遠端檢索服務、線上文件傳遞、快速即時服務、運用數位科技為管理工具建構分散式、電子化的館藏的特點。 然而電子圖書館要能有效發輝其特點,下列因素必須充分配合方能奏效: 1.網路通訊頻寬夠大,使用者能接受的傳輸速度與品質;2.編列預算將紙本的資料數位化,以及硬體、軟體的採購維護費用;3.各館使用共同的標準和協定;4.資訊數位化之前需解決智慧財產權與版權的使用問題;5.結合各圖書館依各館的特藏分工建立數位化資料庫,達到資源共享的目標。 三、電子圖書館之跨語言檢索 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資訊與通訊的結合,世界各地的資訊及訊息,快速而大量的傳播;網路使用者對「地球村」觀念感同身受的同時,語言障礙(language barrier)卻成為資料的閱讀和搜尋的最大問題。 跨語資訊檢索(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簡稱CLIR)是指:「使用不同於書面語的查詢語言進行資訊的檢索」。 其目的即在消除因語言的差異而導致資訊取得的困難。跨語資訊檢索。 既然牽涉兩種以上的語言,並且限定是以不同的查詢語言檢索圖書資料,因此查詢與圖書資料兩者之一必須進行翻譯,如此查詢(query)與檢索文件(document)就屬於同一種語言,之後的處理方式和單語資訊檢索相同。然而使用者閱讀檢索所得之圖書資料時的語言障礙仍然存在,如果要完全消除語言的藩籬,顯然還是必須引入機器翻譯系統,將檢索所得的圖書資料翻譯為使用者或讀者所能閱讀的語言。 機器翻譯牽涉到字(Character)、詞(Word)、語法(Syntax)、語義(Semantics)、語用(Pragmatics)等層次的知識。例如如何處理未知詞、介詞組的修飾對象為何、多義詞彙的詞義如何決定,照應詞如何處理等等。然而如果跨語資訊檢索系統是使用於特定的領域,則使用機器翻譯系統會有比較好的成效,這是因為特定領域的自然語言趨於一定的使用方式,比較容易處理。 另一個觀點是將機器翻譯當作輔助的工具,一旦檢索所得的圖書資料翻譯為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之後,即使翻譯品質不佳,使用者仍然可以判斷圖書資料的相關性,一般而言,跨語資訊檢索尚面臨下列的問題:簡短的查詢的問句(query),很難判定詞義、詞彙的歧義性(Ambiguity)、查詢問句可能必須先分詞(Segmentation),如中文、日文、泰文等等、辨識語言(Language Identification)等。 目前用於處理跨語資訊檢索的相關技術,主要可分為翻譯查詢問句與翻譯文件兩類。翻譯文件的作法所需的處理時間隨文件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而且計算量過於龐大,極少有系統採用這種作法,一般的作法是翻譯查詢問句(Query Translation)。 目前跨語資訊檢索的研究狀況,主要描述辭典為本(Dictionary-Based)、索引典為本(Thesaurus-Based)、以及語料庫為本(Corpus-Based)的策略,在本講習會中作者討論使用的技術及其優缺點,並且提供現有跨語資訊檢索系統績效的數據,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後語 回顧圖書館自動化十年來,曾經動員近全館的人力來完成書目資料庫,OPAC得以順利上線;接著教育論文摘要、期刊論文索引…亦相繼呈現在網頁,但曾幾何時,這些書目、索摘資料庫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讀者要的是資料原文,因此,數位化與電子圖書館成為未來必然的發展驅勢。 近年來,數位化圖書館為了保存的功能將所典藏的珍貴原件以接近真實的數位型式複製;將數位化的資料給予系統的組織,提供有效的檢索;透過虛擬實境技術,將典藏品展示在觀眾眼前;數位化的典藏品無虞使用者損壞,使其確實能為觀眾利用;透過網路使資料得以普及化,推廣、教育與研究的功能得以達成。最後我想藉用陳昭珍教授的一句話:「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樣的電子圖書館?」,與大家一同來思考勾勒未來的「台灣師範大學電子圖書館」。 茲將研討會中推薦的數位化圖書館列出,供同仁們參考:
陳淑燕 一、 前言 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與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主辦的WWW資料庫建置研習班,於七月十二日至七月十六日假世新大學圖書館舉行。課程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資料庫建置、網頁製作及互動式網頁設計概論介紹(計兩天),另一部分則是實機操作,由學員分組設計主題網頁與資料庫建置(計兩天),這是網路資源應用研習進階班第一次開資料庫建置課程,共有五十五人報名參加。個人有機會參與研習吸取網頁設計與資料庫建置相關新知,實受益匪淺,以下就每一課程略抒其內容概要及心得感想。 二、 課程綱要 (一) 資料庫系統概論 由世新大學圖資系林頌堅老師講解,介紹建立資料庫系統的方法及關聯式資料庫套裝軟體。建立資料庫系統的程序為:需求分析à 系統分析à 系統設計à 系統建置與測試。首先執行「需求分析」了解使用者需要管理和儲存的資料與作業流程,利用與使用者訪談、問卷調查或實際觀察使用者的工作進行了解;再進行「系統分析」,分析資料庫中主體與個體的屬性與關聯性,採一對一關聯、一對多關聯或多對多關聯;然後進行「系統設計」,如資料表格設計、索引及關聯設計、查詢設計、輸出入介面設計等;可利用Microsoft Office中的Access關聯式資料庫套裝軟體來「建置資料庫系統」,採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關聯式資料庫標準語言設計資料庫查詢介面,提供視覺化的設計介面,最後再進行系統功能測試。 (二) 網頁製作軟體介紹 由中研院資訊科學所楊燕珠老師講解,網頁語言編輯常用軟體有HotDog、Dida、Netscape Composer、Microsoft Word及Microsoft FrontPage等,此次針對FrontPage的撰寫實務做介紹,利用FrontPage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編輯特性,可以很容易將網頁設計內容轉換成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檔。從建立目錄、建立首頁、設定頁面屬性(含字型樣式、背景顏色、背景音樂、插入圖檔、插入表格)到網頁超連結的說明示範。 (三) 動態網頁設計 由中研院資訊科學所葉宏明老師講解,介紹設計動態網頁的相關技術,撰寫各種網頁scripts,利用ASP (Active Server Pages)網頁程式碼設計網頁外觀,不用寫CGI程式,只要數十條簡單的script程式碼和HTML碼,即可快速地發展出各種網站應用程式。然後再運用ADO (ActiveX Data Objects)技術結合後端資料庫,讓使用者可以從瀏覽器存取網站伺服器資料庫中的資料。
三、 學習成果展 此次研習課程有一半時間為實務操作應用,所有學員五至六人分為一組,共十組,各組利用課程中所介紹軟體設計不同主題之網頁與資料庫,並於結訓時展示所建置之資料庫系統,才能通過結業式。我們這組選定動物主題來建置資料庫與網頁,大家分工蒐集動物書目、動物圖片、影像檔、聲音檔等,用Access建立書目資料表格,定義主鍵(Primary key)為資料定位,並以關聯(Relation)描述資料間的關係(圖一);以SQL設計資料庫查詢介面;以FrontPage 98製作網頁並結合聲音、影像檔,建置完成「動物書屋」資料庫查詢系統(圖二)。 ( 圖一) (圖二)
四、 感言 參加此次研習的圖書館同道,有的是工作單位網頁的實際負責人,有的是資料庫系統管理者。無論是學資訊或圖書館背景的學員,無不卯足勁為展示自行設計的資料庫系統全力以赴,甚至每日下課後還留在電腦教室彼此討論交換建置心得,雖然我們都沒有實際建置資料庫的經驗,但經由此次研習,對於如何建構關聯式資料庫;如何設計各種資料表單;如何利用主鍵為資料定位,建立不同資料表間的關聯圖;如何運用ASP的表單設計技巧,結合SQL查詢語法來設計資料庫全文檢索或布林邏輯組合條件之查詢介面;以及如何結合資料庫查詢系統於所設計的網頁,都有一全面性的了解,或許我們並不一定會自行設計功能複雜的圖書館整合性自動化系統,然而日後與程式設計廠商間的系統功能溝通亙動上,將更能把專業的需求,確實反應在系統功能設計,應是此次研習的最大收穫吧!(本文作者為臺灣師大圖書館閱覽組編審)
王淑燕 前言 隨著電腦科技與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圖書館已由傳統的圖書館逐漸轉型,圖書館管理也隨之轉變。面對這些新的發展,圖書館館員亦需不斷的自我成長,以因應館員角色的改變。 在得知可參加「圖書館管理科學專題研習班」時,很高興可接觸到夢寐以求的管理範疇課程,得到人生知識的充電與貯存,希望有朝一日在圖書館管理的思維與決策上,可助益他人。 茲將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為期五天的研習課程、內容摘要略述於下,藉供參考。
領導的意義是以聲望、影響力或地位,啟發他人的一種社會行為。領導的方式可分為民主式、獨裁式及放任式三種。領導的技巧與方法為(1)瞭解員工(2)聽取意見(3)培養氣度(4)妥處申訴(5)導正錯誤(6)提高情緒。 激勵的新主張為(1)激勵即驅策力(2)激勵是讓人覺得滿足,沒有不滿足(3)有本事才有激勵(4)有公正才有激勵(5)激勵創造績效(6)激勵必須持經達變。激勵的技巧是要做有意義的肢體接觸、給予意外又令人振奮的訊息、適時伸出援手,要說讚美、感謝、肯定、關懷、佩服、原諒、歡喜、安慰、鼓勵及特別的話。
IQ是智力商數,EQ是情緒商數,IQ高則EQ不一定高,IQ低則EQ一定低。提高EQ的方法是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快樂是自我創造的,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傷害你,別人只能傷害到你的身體。
技術學習(4)提昇館員的心理素質。 圖書館人力資源的策略運用是(1)利用工作分析選用適當人才(2)周詳的人力規劃(3)有效的甄選員工(4)合理的人事制度(5)重視員工訓練(6)有系統的培育人才(7)健全的績效考核(8)公平的薪資制度(9)和諧的工作氣氛(10)健全的福利制度。
者、館員與圖書館事業三贏利基。
決問題,社會脈動變,決策即隨之而變。決策的方法有(1)非理性的方法:求神問卜、訴諸權威與直覺判斷(2)理性的方法:通識法、純邏輯推理法與管理科學法。
圖書館適才適所,專才專用。
理。造成衝突的原因為(1)有多人參與決策(2)有數個方案可供選擇(3)有多個目標必須考慮。解決衝突的方法有(1)不理衝突(2)忍耐衝突(3)控制衝突(4)處理衝突(5)議決衝突(6)化解衝突。談判成功的原則有三(1)對事不對人(2)針對問題、不針對立場(3)採客觀辦法。
結語 上完五天圖書館管理科學的專業課程,內心卻似經歷一番心靈改革的洗禮。上課時老師們如沐春風般和煦的授業,學生們如六祖禪師般撚花微笑的悟道。讓我們誠心秉持著「圖書館明天會更好」的信念,朝向無遠弗屆的無牆圖書館邁進,達到世界一家、天下為公的最高服務境界。(本文作者為臺灣師大圖書館期刊組辦事員)
曾金珠
貳、課程內容簡介 一、數位時代資料組織之發展趨勢 從1970年初至今圖書館學面臨電腦科技快速發展的衝擊,及近年來多媒體的發展,各種收集儲存資料的新型式如雨後春筍班的出現,使得非書資料亦需整合組織,而與一般印刷品資料一樣的納入編目系統中。在網路取得的資料要如何的處理對編目館員而言實為一新的挑戰。本課程題出三個較重要的問題給大家一起討論及省思。1, 網路資源是否真的值得編目? 2, 傳統的MARC/AACR2格式是否適合網路資源? 3,如果網路上的資源有所變更的話怎麼辦? 二、中文主題法研討 主題分析是辨識某作品所含知識內容(Intellectual content)的過程;其結果可能以兩種方式呈現在目錄或書目中。一為數字符號:如分類(表)系統,二為語言詞彙:如標題或索引典。課程中闡明主題法之類型、性質、詞彙控制及中文標題表之現況與未來發展。目前國內「中文圖書標題表」並未被普遍使用,其原因為標題表的詞量不足、詞彙控制不夠嚴緊及收錄詞彙的速度緩慢,基本上對國內圖書館中文書的主題分類並無多大的助益。 三、編目格式研討 課程主要介紹機讀編目格式(MARC),包括國外及國內MARC的發展歷史。機讀編目格式類型有書目、權威記錄、館藏記錄、分類及社區資訊等。中國機讀編目格式(CMARC 修訂第四版),是據中文圖書資料的特性發展,並適用於各種語言及各種資料類型,書目記錄格式(ISO-2709)亦符合國際標準格式,方便與國際間的各圖書館資料交換。但機讀編目格式在轉換時(USMARC to CMARC)仍有某些問題存在如對照表的建立、對應不到者是否用符號表示、字碼的問題等。現今網路上的資源以Dublin Core 來著錄(15個欄位)和尋找網路資料,而相較之下繁瑣的機讀編目格式是否會被取代?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四、書目網路編目資源 由於網際網路(Internet)的便捷、迅速對圖書館的技術服務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www上可快速取得的編目資訊服務,協助我們分享他館的編目成果,以避免資源、人力、財力的浪費。並可即時掌握最近的分類編目規則與標準,提昇編目專業知識,維持目錄品質的一致性。以下介紹幾個較著名的網站 (1)全國圖書資訊網路(NBINet :http://nbinet.ncl.edu.tw):NBINet聯合書目是國家圖書館、台灣地區26所大學暨公共圖書館之館藏聯合目錄。(2)Library of Congress WWW/Z39.50Gateway(http//lcweb.loc.gov/zhywebcat):可查檢美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以及其他世界各國的圖書館目錄。(3)WebCats (http//library.usask.ca/hywebcat):查檢世界各國圖書館的線上目錄。
五、電子資料編目 電子資料包括 : 電腦檔案、交談式多媒體資料、網路資源等。由於電腦檔案的編目和傳統的圖書編目有很大的差異,在課程內容中特別加強電腦檔案編目的規則、機讀格式的欄位及列舉國際間有名的網路資源編目計畫。最後的重點為以metadata(記錄關於資料的資料)組織網路資源,metadata與編目規則的相關問題研究。
六、視聽資料編目
八、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CSH) 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 21st ed., 1998)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普遍的被使用,而LCSH產生的歷史背景及複雜的結構方式及使用方法,在課程中都逐 一的詳列說明。括LCSH的性質、標題結構、複分的型態及LCSH相關之出版品。 九、書目品質控制 書目品質控制的重要 : 因為書目品質的一致性 (1)便於圖書館之間的合作交換(2)利於讀者資料的檢索。 書目品質控制的範圍 : 編目規則的制訂、書目資料的查正、相關書目記錄關係之建立、複本控制、權威控制。 書目品質控制的方法 : 人工化及自動化 書目中心品質控制的實例 : OCLC、WLN及NBINet的實施情況。 十、中國圖書分類法研討 所謂分類是依據一定的分類規範工具,以文獻內容的科學屬性或其他物證的標準將文獻一一予以揭示,分門別類系統組織起來的一種文獻整理方法。
目前台灣地區使用最普遍的圖書分類法是【中國圖書分類法】(民87年增訂七版 賴永祥增補編訂),課程中以【中國圖書分類法】為主軸,說明圖書分類及分類法,再詳述類表及類目的結構、類目的注釋,並舉出許多在實際分類上所遇到的例證,可供分類人員參考。
十一、杜威十進分類法(DDC)研討 DDC(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在全世界圖書館中最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分類法。它是純數字組合成的分類表。 DDC最新紙本版為 1996年21th ed. 共計四冊 : 第一冊 簡表,複分表,及其他。第二冊 類表 000-599。第三冊 類表 600-999。第四冊 相關索引(Relative index)及手冊(Manual)。(二)DDC 電子版(Dewey for Windows version 1.20)光碟版 檢索點有:相關索引字/詞、標題(captions)字/詞、LCSH字/詞、杜威號等。(三)DDC 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 (1)DDC光碟版(Dewey for Windows)的發展(2)以DDC號增加在Internet及OPAC的主題檢索功能(3)DORS(Dewey Online Retrieval System)線上目錄的檢索。 (4)OCLC針對DDC的研究計畫 : 主要是改進DDC的Index詞彙以增強主題檢索,探討DDC在線上目錄與資料庫檢索時如何增加主題檢索的功效,使得DDC在這電子資訊環境下更能發揮它的檢索功能。
十二、 權威控制
參、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圖書館在蒐集、組織各種新的資料及提供服務的工具也不斷的更新,也令館員難以掌控。在教導讀者使用資源之前,館員自己必需先深入的瞭解各種電子資源的整理及系統的統合。而以前在學校所學的並未包括這些新知識新技能,唯有接受正式或非正式的訓練,才能使自己更熟練的組織整體網路上大量的資源,讓讀者能更迅速的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典藏組 圖書館歡迎您加入臺灣師大這個大家庭,並願竭誠為您服務。在您辦理借書前,請參考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壹、借閱圖書:
二、權限及罰鍰:
六、圖書流通服務說明,請參見本館網頁http://www.ntnu.edu.tw/lib/dir2/1.htm
二、電子郵件位址若有異動,請速洽本館或理分館櫃檯更改。
辦理新生圖書館之旅 為使本校新生瞭解圖書館各項資源與服務,進而充分利用,本館訂於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十四日期間與圖書館學研究社合辦「新生圖書館之旅」活動。 活動分研究所及大學部新生兩部份,研究所新生部份由本館負責,著重光碟資料庫、資訊檢索及網路資源等之介紹;大學部新生部份則由圖書館學研究社負責,旨在使新生對圖書館利用能有初步的認識。活動地點在圖書館總館及理學院圖書分館同時進行。 增置「國家考試題庫」 為提供讀者多元化資訊,本館特增購國家考試題庫檢索系統。資料庫收錄 1992年以來的國家考試。每一考題皆予以分門別類, 除了給與分析標題外,並可透過布林邏輯查詢方式對每一考題的考試名稱、考試簡稱、職級等別、年別、科系組別、考試科目、類別、標題、題型、題目、編號等11項,資料型態為索引摘要型。目前收錄295,862筆。系統網址為http://140.122.127.250。
因應讀者使用需求,並鼓勵學子報考本校研究所,經徵詢各系所提供研究所招生考試過期試題置於本館網頁,並提本校第二六二次行政會議討論。會中決議凡書面同意之系所,試題資料由本館整理上網。
心輔、社教、體育、衛教、公訓、特教、英語、地理、數學、化學、生物、美術、工教、工技、環教、設計、三研、華研、譯研、資訊、大傳等二十一個。網址為 http://www.ntnu.edu.tw/lib。
料庫檢索項查檢利用。Account:BRNKF7W4S4,Password:welcome 1.ABI/INFORM:包括會計、金融、行銷、管理、國際貿易、不動產、稅法等主題。索摘資料自1971年迄今,全文及全文影像自1987年迄今。 2.Accounting & Tax Accounting & Tax Newspapers:會計與稅務報紙新聞訊息。 Accounting & Tax Periodicals:會計與稅務期刊文獻。 3.Banking Information Source:銀行、財政及產業趨勢等文獻。 4.Business Dateline:公司簡介、行銷、財政、產業訊息等。 5.ProQuest Asian Business:亞洲商業與財政資訊。 6.ProQuest European Business:歐洲商業與財政資訊。 免費使用「FirstSearch」線上資料庫
國科會科資中心「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依據國內使用OCLC FirstSearch 系統狀況,自88年8月1日至89年7月31日,以Base Package/full text,11Ports (即全國同一時間上線人數)之年訂模式,繼續引進該系統,提供各大專校院免費使用。 有下列14種資料庫可檢索查詢:(1)Article1st;(2)WorldCat;(3)Contents1st;(4)Net1st;(5)ERIC;(6)Papers1st;(7)Wilson Select with full text;(8)Medline;(9)Proceedings1st;(10) Union List of Periodicals; (11) World Almanac;(12)New York Times with full text;(13)GPO;(14)ECO(indexing database only); 上述資料庫均可無限次查詢、瀏覽,以及免費列印部份全文資料。相關資訊可自該中心國外資源組網頁查閱http://www.stic.gov.tw/fdb/oclc/index.html
本館網站已連結該系統,讀者可點選「資料庫檢索」項目,歡迎查詢利用。
與理學院分館參考室辦理登記。配借結果於九月底公布於本館網頁,使用期自八十八年十月一日至八十九年一月三十一日止。 增設影印磁卡販賣機 為便於讀者購買影印卡,本學期起本館二樓影印機旁特設置自動售卡機 一台,張卡片面額 100元,可影印A4及B4尺寸77張。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取出影印卡即可。 索取發票,請憑卡至三樓複印中心索取。 自動售卡機只接受壹佰元紙鈔,請勿投入硬幣或其他面額紙鈔。 若遇機器故障或影印卡售完,請洽三樓複印中心小姐。 SwetsNet新增檢索管道 SwetsNet為加強服務,新增檢索管道,即日起可透過Digital Island做 檢索,速度方面應會有所改進;網址為http://swetsnet.swets.org,歡迎多加利用。
新設「中文電子期刊」網站連結
為提供讀者網路上的中文期刊資源,本館網頁的「期刊資源」下已增設「中文電子期刊」連結各中文電子期刊網站。分為下列六類:中文電子期刊、圖書館出版品、電子學報、電子報紙、政府出版品、出版社電子期刊,共收錄了逼一百多種期刊。
開發「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系統」,於88年9月底正式上線,目前本館及其他100多所圖書館可透過此系統受理館際合作之申請。現階段提供西文期刊及大陸期刊的聯合目錄供檢索,未來將加入中文期刊的聯合目錄,是利用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申請之便利途徑。讀者只要上網即可申請館際合作,歡迎多加利用。
921大地震後, 全館同仁齊心協力整理書庫 台灣百年以來最嚴重、規模為芮式地震儀七點三級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總館二至七樓書庫書架移位、倒塌,書籍散落一地,七樓玻璃窗甚至被書架撞碎。本館為顧及讀者安全,及儘速進行復原工作,於九月二十二日閉館一天,動員全館各組人力,由下而上逐層整架、順架並將書架歸位。全體同仁個個揮汗如雨賣力工作,不消一天就將原本宛如災區的書庫,恢復舊觀。館長為慰勉同仁辛勞,親掏腰包購買便當、柚子與月餅,長官愛護屬下之情溢於言表。 雖經同仁大力幫忙,九月二十三日即恢復開館與服務,但大部份書籍僅能大致歸架,無法完全按照索書號正確上架,希望同學發揮愛心,踴躍至館登記「讀架義工」,意者請洽圖書館一樓櫃臺。 提醒讀者:由於餘震不斷,到書庫找書時,務必找到所需圖書後就儘快離開,避免在書架間逗留,以防地震再次造成傷害。 召開臺灣地區INNOPAC系統使用者聯盟編目小組第十六次會議 本館於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假八樓會議室,由編目組同仁籌辦了「第十六次臺灣地區INNOPAC系統使用者聯盟編目小組會議」。此次會議主要目的為改選召集單位,並請INNOPAC公司呂尚叡經理專題報告「III公司面對Unicode及拼音法之未來趨勢的因應之道」。與會的十一個單位,二十位人員,推選新入會的國家圖書館為下屆召集單位。同時,本館也感謝各個合作館,在本館擔任召集單位的這兩年來,所給予的協助及配合;今交棒傳承,期許邁入公元2000年的INNOPAC系統,更成熟、更便捷。 參加臺灣地區INNOPAC系統使用者聯盟決策協調小組第二十四次會議、系統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暨WEB維護小組第七次會議、流通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暨OPAC小組第九次會議 臺灣地區INNOPAC系統使用者聯盟決策協調小組第二十四次會議於88年9月13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行,由梁館長代表本館參加,俞小明組長、張海燕主任列席報告。本會改選下屆召集單位,由中央研究院當選。會中建議:(1)下屆召集單位直接與Innovative美國總公司溝通,較能達成目標。(2)各館採購INNOPAC新功能時,利用聯盟的力量請Innovative公司展示說明系統功能,以便對功能有更詳盡的瞭解。 系統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暨WEB維護小組第七次會議於88年7月6日在台灣大學舉行,由陳淑燕編審代表本館參加。會中由各單位報告近況,並由倡泰公司及Innovative公司作專題報告。改選下屆召集單位,由政治大學圖書館當選。 流通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暨OPAC小組第九次會議於88年7月20日在政治大學舉行,由陳淑燕小姐代表本館參加。本次會議追蹤歷年提案,計有流通模組17項及OPAC模組15項列入新增功能。改選下屆召集單位,由屏東師範學院當選。
參加中華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合作組織第十八屆會員大會 中華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合作組織於 88年 9月 15日舉行第十八屆會員大會,由中國文化大學圖書館承辦,本館梁館長率期刊組張海燕主任出席。會中由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博士發表一場名為「漫談二十一世紀」的演講,並進行了三項提案討論。重要決議有:(1) 「中華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合作組織」與「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整合為一,「大陸資料館際合作組織」亦一併納入,設立大陸資料專門委員會。(2) 加強全國博碩士論文全文服務。會後參觀文化大學圖書館。多媒體視聽中心以先進的「隨選多媒體資訊系統」設備所提供的影音服務,令人印象深刻。
貴賓來訪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參訪團一行十四人,於八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 來館參觀。
長茂發陪同參觀本館。
一日上午及十月八日晚間來館參觀。
本館閱覽組黃淑英小姐於88年9月10日,與國中時期同窗男友陳榮仁先生完成文訂,結婚佳期訂在年底。黃小姐雖才來館兩年,但為人親切隨和,活潑開朗,熱心助人,急公好義,多才多藝,任勞任怨,人緣特別好。祝賀這對新人珠聯璧合,白頭偕老,永遠幸福。
劉富美 (地理系)為什麼三樓視聽室晚上不開放? 答:本館視聽室開放時間若延長至晚間, 涉及的問題相當多, 包括人員安排、 電力負荷、機器過度使用等問題。由於日間時段使用率相當高, 而本館 夜間人力嚴重不足, 實施上確實有困難。基於上述原因, 目前視聽室的 開放時間暫不更動。 南榮工商專校 (校友) 問:校友續辦借書證應繳之年費可否以劃撥郵寄方式辦理?
陳啟文 (國研所)
李哲迪 (科教所) 問:既然出入口有防盜偵測器,建議允許攜帶背包進入館內。
吳奇叡(國文系) 問:能否提供大陸出版社出版清單如新華書店的定期書訊,以供參考。
博學堂網路書店(www.chinesebooks.net)…等,可供查詢參考。 周國裕 (工教系) 問:為何有些書只有一本且藏書地不在總館,可否增購複本?
目前基於館藏空間不足,及專門性資料系所使用的方便性,除總館及 理學院分館外,全校尚有將近二十個系所圖書室。為充分運用購書經費,
吳美育 (三研所) 問:建議圖書館期刊書架增加架次號,免去數錯筆劃的困擾。
蘇怡蓮 (教三甲) 問:可否辦理過期雜誌出借。
黃崇儒 (p1041032) 問:建議增訂「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陳寧容 (家研所) 問:1.一樓電腦可否增加其他輸入法,以便檢索資料。2.微縮室複印費校內師生一張三元收費太高。
|
R 016.131 225
日本儒學研究書目 / 林慶彰, 連清吉, 金培懿編 --初版 --台北市 : 臺灣學生, 1998[民87] --2冊(14, 1004面) ; 25公分.-- ISBN 957150887X(精裝) : 新台幣1400元.-- 9571508888(平裝) : 新台幣1200元
本書目為有日本儒學以來第一本研究書目,想研究日本儒學的學者,參考此一書目,可了解儒學演變的軌跡,且可「即目求書」,省卻盲目翻書檢之苦。
本書編排體例如下:
1)本書目收上古至1998年6月間,日本儒學之原典,和日本本土及世界各地研
究日本儒學之專門著作,和部分單篇論文。
2)本書目分六編,第一編總論,第二編古代至中世,第三編近世,第四編近代,
第五編現代,第六編叢書。
3)本書目所收儒學家,收錄標準如下:
對中國儒學經典有釋注研究者。
對中國歷代儒學有專門研究者。
對日本儒學典籍有釋注研究者。
對日本歷代儒學有專門研究者。
有符合儒學條件之專著者。
4)自第二編起,所列儒學家先依學派分類,再按生年先後編排。第四編近代、
第五編現代,不分學派,僅依生年先後編排。每一儒學家下所收資料條目
,分著作和後人研究兩部份。
5)江戶時代及其以前之儒學家著作,大抵收近、現代以來之刊本,讀者如欲知
古刊本之存藏狀況,可檢閱《國書總目錄》和《古典籍總目錄》。
6)儒學與思想、哲學等密不可分,為免讀者另行檢索之苦,本書目也兼錄部分
思想史、哲學史和教育史之著作。
7)為呈現儒學家治學的整體面貌,各儒學家之著作。
8)各儒學之「後人研究」部分,以收專著為主。部分儒學家,後人研究專著數
量不多者,兼錄重要論文條目。
9)各論著條目之著錄項如下:
古刊本專著:作者(注者、釋者等)、書名、卷冊數、出版項。
近現代印本專著:作者(注者、釋者等)、書名、出版地、出版年月、頁數。
叢書中之專著:作者(注者、釋者等)、書名、叢書名、卷數、出版項。
雜誌論文:作者、篇名、雜誌名、卷號、頁數、出版年月。
論文集論文:作者、篇名、論文集名、頁數、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各著錄項目有缺項者,亦不留空格。
10)各條目中之頁數,如為和裝本,以「xx丁」表示;現代洋裝本,則作「xx
頁」。
11)出版者和作者、編者相同時,出版者部分著錄作「作者印行」、「編者印行」。
12)本書目所收論著條目,內容涉及兩類以上者,為方便檢索,以互見方式著錄。
R 337.64604 682
中國集郵辭典 / 翟寬編著.-- 第1版.--北京市 : 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 :新華書店經銷, 1997[民86] 2冊, 彩圖版20面 : 圖, 圖表 ; 21公分
7200028037(一套 : 精裝) : 人民幣72元
本書為一綜合性百科知識集郵專用詞書,編者本著準確、具體、通俗、適用的原則,力求體現和符合集郵詞典所特有的科學性、知識性、資料性、趣味性和
實用性的要求,給集郵名詞規範化審定工作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資料。
本書編排體例如下:
本書分上下卷共收詞目9484條,均為集郵領域及與集郵關係密切的相關學科最基本、最常見的名詞、術語,包括俗語、縮略語﹙簡稱、合稱﹚和流行語、外來語,并隨詞配有相應的彩色和黑白插圖1200餘枚﹙件﹚。
本書的編排體例按屬性分類法分為12個部分,為向讀者提供與正文密切相關的各種知識信息,兩卷共收有資料性附錄33種。書前列有分類目錄,書後附有筆畫索引,以便於讀者雙向檢索。
本書所收同義、近義詞,以習用的為正詞條(主詞條),其餘則列為參見條(副詞條)。對同一詞目有多種稱謂,或有簡稱、別稱的,均同時收錄,作為副詞條分別列于主詞條後,副詞條除必要的說明外,釋義則參見主詞條,其中少數詞目的主、副條散于上卷和下卷中,可兩卷相互參閱。
含義不同的多義詞,按各自含義所屬詞性分別獨立設詞和詮釋,並分列于所屬詞類、詞名後標以(1) 、(2) 、(3)以示區別。
為使讀者對集郵名詞的形成、演變、發展有基本了解,除大量收錄常見詞、通用詞及現用詞外,對一些早期老詞、舊詞和當今的流行詞,以及冷僻詞,亦作適當收錄,並收錄了一些港、台地區流行詞和國外常用詞。
本書所收錄的中外各期郵票詞目,只選擇主要票品、特殊票品及某一郵票少見的名稱。關于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發行的郵票,可參閱附錄《中國郵票分類目錄》。
本書收錄了包括已去世和尚健在的郵史人物、集郵家、郵學家和集郵活動家151人,按其出生年代排列。釋文力求客觀、真實、準確。
為使本書內容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穩定性,釋文力求做到簡明、準確、客觀,對學術性探討或爭議中的問題,不予涉及。
本書在認真進行設詞、選詞的基礎上,通過搜集、篩選,並參閱了一些書刊、資料編篆而成,由于某些歷史或地區的原因,致使有些名詞、術語的稱謂、概念、解釋不盡一致的,均以國內現在的說法為準。
本書的釋述及所用資料時限,截止1996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