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總說

在地與外地
藝術家的遊歷與自然探索

藝術家離開畫室、走向自然從事戶外素描創作是西方藝術養成中必經過程。不論浪跡天涯海角到異地旅行,為造訪古典或當代藝術大師作品慕名起身,或只是短暫離開畫室、追尋創作新靈感而徜徉於在地自然景緻中,畫家藉由這些親身遊歷之視覺經驗累積,除廣開眼界、學習掌握自然萬物之美、提升個人繪畫技能外,更可激發其想像及創造力,輔助日後藝術創作(尤其是風景畫)之構思。此亦為文藝復興以降,諸如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范‧曼德(Carel van Mander, 1548-1606)、及馮‧山德拉特(Joachim von Sandrat, 1606-88)等藝術史書寫者不斷在其藝術理論中倡導藝術家應儘早離開畫室到戶外旅行、親近自然之故。尤其在十五至十九世紀,圖文傳播技術尚未成熟的年代,藝術創作本質是種侷限在畫家工作坊中的產出行為,藝術家如欲探索自然景象或描繪異地新奇事物,在外遊歷就成為必要的學習及體驗方式,彌補藝術家室內創作對自然萬象描繪精確性及經驗之不足。

西方藝術文化史中,藝術家遊歷學習風氣甚早,尤其自十五世紀中葉,前往義大利探索古典藝術、自然風景之美及臨摹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等當代南歐藝術大師傑作更成為年輕藝術家養成中不可缺乏之部份。當時為數眾多的歐洲北方年輕藝術家即結伴前往羅馬、威尼斯等南方藝術發展重鎮,舉凡沿途或目的地所見之各種自然、鄉間、城市風貌、人為活動,甚至廢墟景緻,都成為畫家於戶外速寫或素描掌握之對象。尤其羅馬當地古典藝術瑰寶之豐富、溫暖宜人的氣候更吸引如艾爾斯海姆(Adam Elsheimer, 1578-1610)、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克勞德(Claude Lorrain, 1600-82)等北方的藝術大師終生定居於此,探索當地及週遭自然景色、生活百態,將一股外地異鄉過客情結轉化為在地情懷。

除跋山涉谷、舟車勞頓的遠距藝術學習之旅外,在地藝術家離開畫室,徘徊自然或城市街道中掌握萬物形象也是畫家豐富藝術創作靈感的重要方式,諸如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1606-69)即專注探索荷蘭當地鄉村、運河特有景緻,展現其藝術自然觀念;而義大利畫家卡納雷托(Giovanni Antonio Canal/ Canaletto, 1697-1778)或瓜第(Francesco Guardi, 1712-93)等則是對其居住之城市景觀及在地人文活動藉由素描捕捉,作為日後創作發想基礎並為後世留下當時歐洲生活風貌的忠實紀錄。

不論在地或外地,藝術家於戶外總能以紙筆墨水等最基本的繪畫工具,捕捉自然萬物精采萬象。本次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之歐洲名家複製畫展「在地與外地—藝術家的遊歷及自然探索」,即精選展出十位十五至十八世紀西方著名藝術家二十五幅複製素描作品,分別以「城市風采」、「廢墟景象」、「水邊景色」、「高山原野」及「林布蘭在地鄉村景緻」等五個子題,展現西方藝術大師戶外素描創作題材、內容豐富之多元面向,並由不同子題中追尋畫家於戶外自然中學習、遊歷之焦點所在及作品中隱藏的內在意含。

策展團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吳汶薇、涂景柏、黃心怡、黃炳勳、盧履彥(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回到頁首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