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


2011年

  • 陳邁平(2011)。「一」以貫之的文學之道--解讀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新地文學,16,192-202。
回頁首

2010年

  • 高行健(2010)。走出二十世紀的陰影高行健[演講提綱]。新地文學,12,176-179。
回頁首

2009年

  • 安吉拉.威爾德諾(2009)。對高行健的一種解讀。聯合文學,25(9),64-69。
  • 威爾德諾(2009)。高行健的當代戲劇新天地。明報月刊,44(7),110-113。
  • 巴凌(2009)。華文文學的個性與高行健的文學狀態。傳記文學,94(6),126-131。
回頁首

2008年

  • 尹浩鏐(2008)。踽踽獨行的高行健。明報月刊,43(9),28。
  • 沈秀貞(2008)。高行健的離散美學。明報月刊,43(9),71。
  • 楊宜晨(2008)。馬可波羅與高行健。藝術欣賞,4(4),84-85。
  • 走出二十世紀--高行健劉再復對談。(2008,7月)。明報月刊,43(7),54-60。
  • 二十一世紀的作家與文學--高行健座談會。(2008,6月)。聯合文學,24(8),18-35。
  • 阿蘭麥卡(2008)。高行健的電影。聯合文學,24(7),26-28。
  • 劉再復(2008)。後諾貝爾時期高行健的新思索--高行健《論創作》序。聯合文學,24(7),44-50。
  • 劉再復(2008)。後諾貝爾時期高行健的新思索--《論創作》序。明報月刊,43(5),96-101。
  • 方梓勳(2008)。完全高行健--「高行健藝術節」在香港。聯合文學,24(7),57-58。
  • 趙慶河(2008)。仰望「靈山」:2008高行健文學行腳。聯合文學,24(7),54-56。
  • 弗朗索瓦.夏邦(2008)。巴黎克羅德.貝爾納畫廊「高行健新作展」序言。聯合文學,24(7),42。
  • 2001年高行健臺南行。(2008,5月)。聯合文學,24(7),52-53。
  • 阿蘭.邁勒卡(2008)。高行健的電影藝術。明報月刊,43(4),61-63。
  • 高行健水墨畫新作。(2008,4月)。明報月刊,43(4),2-4。
  • 方梓勳(2008)。你畢竟不是一隻鳥--高行健與自覺的藝術。明報月刊,43(4),65-69。
  • 潘詩韻(2008)。向二十世紀告別--巴黎專訪高行健。印刻文學生活誌,4(8),114-128。
  • 李奭學(2008)。三訪靈山:論高行健的語言觀及其與中國小說傳統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1),89-106。
  • 朱芳慧(2008)。高行健禪劇《八月雪》之劇場藝術。戲曲學報,3,189-224。
  • 危令敦(2008)。欲語還休--論《一個人的聖經》的文革記憶。中外文學,37,11-46。
回頁首

2007年

  • 解昆樺(2007)。錯行靈山:高行健《靈山》的「你」「我」敘述結構。笠詩刊,261,117-121。
  • 大江健三郎、高行健(2007)。「邊緣」位置的寫作達到普世價值--大江健三郎與高行健對談。明報月刊,42(9),25-30。
  • 劉再復(2007)。「認同」的陷阱--高行健、劉再復巴黎十日談。明報月刊,42(6),95-98。
  • 高行健、劉再復(2007)。慧能的力度--高行健、劉再復巴黎十日談。明報月刊,42(5),98-102。
回頁首

2006年

  • 陳昭昭(2006)。另一種模糊美學:論高行健《山海經傳》。嘉南學報,32,676-697。
  • 蔡明哲(2006)。全球化與中國文人水墨畫的藝術界域問題--民族主義的張大千和沒有主義的高行健。哲學與文化,33,115-132。
回頁首

2005年

  • 宋桂友(2005)。個人話語空間的公共化--談高行健的戲劇文學創作。國文天地,21(7),59-67。
  • 劉塵倫(2005)。專題報道:獨家專訪高行健-後諾貝爾時期的世界公民。亞洲週刊,19(48),18-22。
  • Dagen, Philippe(2005)。觀看的內在高行健的繪畫經驗。典藏今藝術,158,236-239。
  • 劉盈秀(2005)。論《靈山》的追尋之路和空間書寫。古今藝文,32(1),50-59。
  • 典藏雜誌編輯部(2005)。長久的等待:高行健回顧展。典藏今藝術,158,239。
  • 劉再復(2005)。從卡夫卡到高行健:高行健醒美學的論述提綱。明報月刊,40(9),90-93。
  • 徐照華(2005)。論高行健「靈山」的敘述結構。興大中學文報,17,1-22。
  • 符立中(2005)。溫州街舊事--在馬賽的高行健。幼獅藝文,616,10-11。
  • 劉再復(2005)。從中國土地出發的普世性大鵬:簡述高行健的求索之路。明報月刊,40(3),64-67。
  • 黃麗娟(2005)。《靈山》的生命之旅。文學世紀,5(1),47-57。
  • 徐照華(2005)。論高行健「靈山」的敘述結構。興大中文學報,17,1-22。
回頁首

2004年

  • 王健民(2004)。高行健逃離政治卻被政治化。亞洲週刊,18(47),34-35。
  • 滿布里諾、張明薰(2004)。高行健的兩個面目。人籟雜誌,1,56-57。
回頁首

2003年

  • 永芸(2003)。佛教思想對高行健作品的啟迪--以「靈山」和「八月雪」為例。普門學報,15,267-282。
  • 龔顯宗(2003)。靈山不遠--談高行健小說。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通訊,7,37-46。
  • 符立中(2003)。高行健的禪定與禪蛻。幼獅文藝,590,6-7。
  • 歐宗智(2003)。自由的嚮往與實踐--談高行健的《靈山》與《一個人的聖經》。書評,62,6-13。
回頁首

2002年

  • 劉心武(2002)。瞭解高行健。聯合文學,19(2),36-46。
  • 吳聰敏(2002)。攀越靈山而見日出--論高行健「靈山」的小說藝術。國文天地,18(4),67-70。
  • 周芳蓮(2002)。高行健在西班牙。藝術家,55(1),112-114。
  • 林秀蘭(2002)。意象與詩意--「靈山」的寫意之美。中國語文,90(5),51-56。
  • 李啟睿(2002)。試探高行健「三重性表演」的實踐方法--以第三人稱表演為例。華岡藝術學報,6,57-81。
  • 黃美序(2002)。高行健的第三隻眼。華岡藝術學報,6,9-32。
  • 林蔭宇(2002)。高行健印象。華岡藝術學報,6,1-8。
  • 葉石濤、高行健(2002)。土地、人民、流亡--葉石濤、高行健文學對話[座談會]。文學臺灣,41,45-82。
  • 陳淑文(2002)。從 高行健《周末四重奏》談起。國教世紀,200,15-20。
回頁首

2001年

  • 劉再復(2001)。高行健與作家的禪性。明報月刊,36(12),20-23。
  • 黃寶萍(2001)。行跡蘭陽--記高行健先生訪宜蘭之行。傳統藝術,16,5-6。
  • 悠遊於閱讀的國度--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談讀書經驗。(2001,11月)。文化視窗,35,30-33。
  • 蔡耀慶(2001)。拋去桎梏反歸大地--高行健的畫作。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11),56-63。
  • 魏子雲(2001)。「小說」是什麼玩藝兒--讀「靈山」感言。明道文藝,308,124-128。
  • 石計生(2001)。虛懸於空中的逃難--評高行健的小說文學。當代,52,130-143。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高行健近作展。藝術家,53(4),533。
  • 魏子雲(2001)。人物乃小說主人--讀「靈山」感言。文訊,190,20-22。
  • 蘇世明(2001)。從高行健的「靈山」看中國的原始精神文化。明道文藝,302,122-128。
  • 陳雅書(200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解析高行健的《靈山》。明道文藝,302,110-114。
  • 張瑞芬(2001)。閱讀的理由--我看高行健及其作品。文訊,186,39-42。
  • 郭楓(2001)。論高行健的自救策略與小說造作。文學臺灣,38,60-82。
  • 蕭經緯(2001)。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交流,52,36-39。
  • 高行健訪臺行腳及相關評論、訪談篇目。(2001,4月)。文訊,186,49-57。
  • 馬森(2001)。弱勢文化的悲哀--對高行健現象的反思。文訊,186,37-38。
  • 陳俊啟(2001)。政治乎?文學乎?--閱讀「高行健現象」。文訊,186,42-45。
  • 杜十三(2001)。「高行健藝術」的啟示。文訊,186,29-31。
  • 張瑞芬(2001)。靈山聖水,何處彼岸--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靈山》、《一個人的聖經》三書評介。明道文藝,300,48-57。
  • 高行健(2001)。創作與美學--高行健臺南演講紀錄。聯合文學,17(5),10-16。
  • 張禮豪(2001)。高行健旋風橫掃全臺。典藏今藝術,102,110。
  • 梁寒衣(2001)。行向靈山--談高行健的「靈山」與生命中的自我朝聖。人生雜誌,211,58-64。
  • 胡蘭(2001)。生活是創作的泉源--高行健先生訪談記。亞洲華文作家雜誌,62,2-11。
  • 高行健(2001)。文學的語言--高行健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會上的講話。明報月刊,36(3),48-62。
  • 王明青(2001)。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亞洲週刊,15(6),49-51。
  • 李奭學(2001)。朝聖心學--談「靈山」。聯合文學,17(4),75-78。
  • 高行健(2001)。高行健獲獎--受獎演說:文學的理由。聯合文學,17(4),16-24。
  • 方梓勳(2001)。高行健獲獎--我當童話配角的日子: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側記。聯合文學,17(4),25-29。
  • 高行健專號:前言。(2001年,2月)。聯合文學,17(4),10-11。
  • 劉心武(2001)。高行健印象:獲獎前夕的高行健。聯合文學,17(4),134-151。
  • 高行健中文作品出版年表。(2001年,2月)。聯合文學,17(4),163。
  • 曹長青(2001)。皇帝的新衣--評[高行健]《靈山》。當代,44,132-143。
  • 唐翼明(2001)。沒有主義的高行健。國文天地,16(9),70-75。
  • 吳月蕙(2001)。找到自己的座標--訪劉國松談高行健的畫及其他。聯合文學,17(4),152-154。
  • 各界看高行健。(2001年,2月)。聯合文學,17(4),156-162。
  • 張慧敏(2001)。中國評論界剖析高行健。亞洲週刊,15(3),54-55。
  • 茉莉(2001)。畫出一個「逃」的優美姿勢--評高行健的獲獎演說。當代,43,88-97。
  • 張檸(2001)。高行健論--一個時代的病案。當代,43,122-133。
  • 高行健(2001)。文學的理由。明報月刊,36(1),66-73。
  • 陳映真(2001)。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辭的隨想。海峽評論,121,51-55。
  • 邱燮友(2001)。中國語文的優美--兼論高行健「靈山」的語言藝術。中國語文,88(1),4-6。
回頁首

2000年

  • 高行健(2000)。高行健:我與宗教的因緣。亞洲週刊,14(51),37。
  • 邱立本(2000)。二零零零年風雲人物高行健。亞洲週刊,14(51),26-27。
  • 譚潤生(2000)。論高行健的「靈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0,601-617。
  • 秦就(2000)。從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談起--禪文學.禪畫與禪劇。人生雜誌,208,11-15。
  • 秦就(2000)。佛在「靈山」莫遠求--馬森、梁寒衣談高行健作品。人生雜誌,208,22-23。
  • 趙慶華(2000)。世紀末文壇桂冠--高行健。新觀念,146,51-55。
  • 譚潤生(2000)。論高行健的「靈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0,601-617。
  • 北明(2000)。與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鐘的長談。明報月刊,35(12),90-30。
  • 馬森(2000)。榮譽與幸運--諾貝爾文學獎所給予中國作家的夢魘。當代,42,46-53。
  • 湯一介(2000)。高行健的《靈山》。二十一世紀,62,148-149。
  • 馬建(2000)。選擇自生自滅--高行健的長篇小說和中國文學。文學世紀,8,18-20。
  • 馬悅然(200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創作成果--兼談現代中文文學。明報月刊,35(11),24-27。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彼岸風景。(2000年,11月)。藝術家,51(5),208-209。
  • 畫廊協會(2000)。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首次推出當代藝術策展--高行健亦將為展出主題藝術家。藝術家,51(5),468-469。
  • 秦雅君(2000)。筆懷諾貝爾.畫擁高行健。典藏今藝術,98,38-39。
  • 馬建(2000)。無限的遐想--高行健畫中的悲涼與性意識。明報月刊,35(11),46-48。
  • 潘耀明(2000)。高行健訪問記。明報月刊,35(11),19-22。
  • 高行健是最好的中國作家之一--訪劉再復談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文學。(2000年,11月)。文學世紀,8,4-12。
  • Loden, Torbjorn(2000)。高行健的「靈山」「六義」。明報月刊,35(11),32-34。
  • 楊慧儀(2000)。高行健的「中國情意結」。明報月刊,35(11),41-43。
  • 高行健生平和創作年表。(2000年,11月)。明報月刊,35(11),73。
  • 張瓊方(2000)。打破百年孤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光華,25(11),47-48。
  • 金董建平(2000)。水墨騎士--高行健和他的山水畫。明報月刊,35(11),49-50。
  • 方梓勳(2000)。一雙冷眼 抽身觀審--從高行健的創作論說起。明報月刊,35(11),44-45。
  • 王健民(2000)。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亞洲週刊,14(43),18-21。
  • 張仲興(2000)。高行健奪諾貝爾獎。亞洲週刊,14(42),61-62。
  • 馬森(2000)。我所認識的高行健。純文學,復刊30,10-12。
  • 葉舟(2000)。高行健追尋不羈的靈魂。亞洲週刊,14(29),48-49。
  • 鄭寶娟(2000)。自由人高行健。文訊,175,68-70。
  • 秦雅君(2000)。回歸繪畫、人性、詩意--高行健藉深層思考開創水墨新局。典藏今藝術,92,30。
  • 高行健(2000)。高行健的繪畫思考。典藏今藝術,91,267。
回頁首

1996年

  • 藝術--高行健的多元藝術世界。(1996年,10月)。亞洲週刊,10(41),80-82。
  • 司徒立(1996)。幽冥之旅與幽冥之美--讀高行健的畫。雄獅美術,300,80-83。
回頁首

1995年

  • 美德•史格斯德特(1995)。從現實世界到莫須有的彼岸[高行健繪畫] 。現代美術,63,39-41。
回頁首

系列活動more

活動消息

6/1 -7/1

「尋‧靈山」高行健教授攝影特展

地點|圖書館一樓大廳

主辦單位|圖書館

更多介紹

好連結.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