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風采
  • 圖01
  • 圖02
  • 圖03
  • 圖04

文:吳汶薇

溫斯勞斯‧霍拉(Wenceslaus Hollar,1607-77)和卡納雷托(Giovanni Antonio Canal,俗稱Canaletto,1697-1768),為十七至十八世紀重要的風景畫家,兩者皆以描繪「城市景觀(cityscape)」聞名。本次展出的四幅城市風景素描,分別是霍拉的《從河畔望向西敏寺教堂和其修道院》(Westminster and the Abbey from the River)、《西敏寺附近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 at Westminster),和卡納雷托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鐘樓》(The Campanile of St. Mark's, Venice)、《舊倫敦橋一景》(View of Old London Bridge)。

「城市景觀」為風景畫的主題之一,其表現的重點大致上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繪整座城市為主,此類風景畫通常採用鳥瞰視點,如此才能將城市裡的所有景物都囊括進畫面當中。描繪這種城市景觀圖通常必須學過繪製輿圖的技術,如霍拉即以擅長此種技術而聞名。另一類以描繪風景名勝為主,包括城堡、教堂、鐘樓和橋等,通常是一些具地標性的景點,而水陸運輸也屬於此類,因為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命脈,其影響著貿易的興衰,因此也成為風景畫家常表現的題材之一。諸如卡納雷托即有一系列以威尼斯大運河為主題的作品。最後一類則是描繪城市中的重要事件,如慶典和工程,此類城市景觀圖多帶有紀實性質,也因此具有當成史料來參考的價值。

從霍拉和卡納雷托的作品中可發現,倫敦與威尼斯是他們最常描繪的城市,這些城市在當時成為旅遊勝地的原因,與十七、十八世紀貴族所盛行的「歐陸巡禮」(Grand Tour)有關。所謂的「巡禮」是指周遊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和義大利等國,這是當時貴族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因此使得可當作旅遊紀念品的風景畫受到重視。霍拉和卡納雷托都有旅居倫敦的經驗,作為一個外來者,他們捕捉風景的角度雖然不一致,在風格上卻都傾向「精細」描繪。而卡納雷托也以其故鄉威尼斯為創作主題,作為一個在地者,他的畫流露出對威尼斯特殊光影和色彩的感情,使得其作品能成功地喚起旅客對威尼斯的回憶,因而大受歡迎,卡納雷托亦成為將威尼斯風景推廣到世界各地的功臣。

此次展出的《從河畔望向西敏寺教堂和其修道院》和《西敏寺附近的泰晤士河》為霍拉描繪西敏寺的素描作品。西敏寺創建於十世紀,原僅是一座普通修道院,經由堅信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c. 1003-66)的改建,「西敏寺」(即「西邊的教堂」)才聞名於世。其後,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87)在西敏寺加冕為國王,自此西敏寺便成為歷代英王的登基地和王室寶物的典藏處。1216年,英王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72)更不計代價將西敏寺擴建成哥德式教堂,使西敏寺成為十七、十八世紀倫敦旅遊的勝地,也成為霍拉捕捉城市景觀的主題之一。

而卡納雷托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鐘樓》和《舊倫敦橋一景》兩幅風景素描,一幅以畫家的故鄉為題材,另一幅則以其旅居倫敦的景點為題材。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市民生活的中心,由此可遙望聖馬可大聖堂與總督府,卡納雷托最喜愛從各種不同方向和時間來描繪聖馬可廣場,然而《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鐘樓》記錄1745年鐘樓遭受雷擊後的重建整修工程。無獨有偶,《舊倫敦橋一景》也是描繪舊倫敦橋的修建工程。這說明卡納雷托除擅長描繪一般的風景畫,也擅長記錄具有紀實性質的風景畫。

霍拉出生布拉格,曾在法蘭克福學習製作輿圖和銅版畫、隨後長住倫敦,為皇室作畫。其風景畫以「清麗」風格著稱,在旅行過程中,將所見所聞以素描方式記錄下,這些素描作品或成為銅版畫的底稿,或本身就是一幅成品。而出生於威尼斯卡納雷托,則擅長描繪鮮豔色調、明亮光線和精準的建築,從素描作品可看出其對於細節的追求,並且從色調和光線也可推想畫家作畫時的大氣氛圍。因此,霍拉和卡納雷托的素描作品,無疑是掌握風景畫風格的第一手材料。此次的展覽的目的,便是期望能夠透過畫家的手和眼睛,來看當時盛行的旅遊活動、追溯畫家對風景探索的成果。

回到頁首
bottom